查看原文
其他

《 城市与压力:为什么我们会被城市吸引,却又想逃离》|我们如何应对城市压力?

马兹达·阿德里 品卷一族
2024-12-10

一本帮你在城市压力里找到平衡的书



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,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,可以购买此书原版。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,如有兴趣,敬请点击收听。

核心书摘

《城市与压力》是探讨城市压力的著作,这本书颠覆性地提出:只要你身处在城市,无论是不是正在经历快节奏的生活,都会感到压力,而且城市规模越大,压力越大,就越让人无力。书中引用神经城市学、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,对城市与压力相关的话题进行了详尽的探索和分析,告诉我们,城市对我们的影响,不仅仅是生活节奏快、环境污染严重、交通拥堵这么简单。

关于作者:

马兹达·阿德里,柏林自由大学临床精神病学资深医师,同时还是一位临床精神病和精神疗法的研究专家,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压力和抑郁症。 

学什么:

1、为什么大城市的人,即使没有经历快节奏的生活也会倍感压力?

2、城市的压力究竟从何而来?

3、我们应该如何驾驭、内化城市压力?

一、城市压力究竟从何而来?

在回答这个问题前,我们需要对城市的概念进行一个界定,所谓城市就是指拥有住宅区、工业区和商业区的,功能齐全的聚居地。那么这样的聚居地多吗?其实非常少,今天的城市面积只占地球总面积的2%,但这2%的面积里却容纳了超过50%的世界人口,而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长。

我们都知道,人是社会性动物,从古至今都过着群居生活,和更多的人分享有限的城市空间、竞争各种社会资源,这就是城市压力的根源之一。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·平克说,每个社会性动物,都要在汲取群居收益和承受群居痛苦之间保持平衡。

而《城市与压力》这本书告诉我们,城市规模越大,人口越密集,就会让这两方面的影响越走向极端。一方面,人口越是密集,就越能够产生机会和财富;但另一方面,人口越密集,我们每个人承受压力的风险也就越大,而且这种压力,往往是无形的。那么,城市中的这些压力究竟是怎么来的呢?

作者阿德里认为,“社会密度”是首要的城市压力,简单来说就是城市里的人越多,就越拥挤。这里说的不仅仅是交通拥挤或者是住房、医疗紧张,更重要的是,拥挤本身就会给我们带来压力,而且这种压力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。

生物学中有个概念叫“拥挤压力综合症”,意思是说被人圈养的动物,因为长时间拥挤,又缺乏活动空间,很容易患上疾病,还会产生一些行为障碍,比如交配和生育的意愿降低,免疫力下降,死亡率上升等。

其实,“拥挤压力综合症”在城市生活中也经常出现。人类出于动物本性,具有非常强的领地意识,只要领地被侵犯,就会感受到压力,而这种压力又可以大致分为两种:地理领地的侵犯和社会领地的侵犯带来的压力。

我们每个人,都有自己心里的“舒适距离”,除了非常亲密的人,其他人进入我们的“舒适距离”,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就会变得非常活跃,释放出警报信号,警告我们的领地被侵犯了。但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,免不了要挤地铁或和其他人共用公共空间,这时候,就算杏仁核发出警报,我们也什么都做不了,这样一来,杏仁核发出的警报就失效了。长时间处在这种状态下,我们就会逐渐失去对空间的敏感性,而由领地被侵犯产生的恐惧和压力又没有消失,会持续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。

社会领地的侵犯是指对个人享有的社会自由的挑战。这里的社会自由,一方面和社会规则、风俗传统有关,另一方面也和每个人的教育、财力、性别、职业、个性等特征有关,通常经济条件好、受教育程度高的人,社会自由也会比较大,社会领地也会相应变大。

社会领地压力常常让我们难以招架,很多“越界”行为也让我们很难处理,因为我们常常搞不清楚被侵犯的底线在哪里,我们在城市中感受到的拥挤、噪音、空气污染以及来自工作和社交的压力,本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冒犯我们的边界,时间一长,这种内心的冲突就很容易演变成慢性压力。

除了拥挤压力,城市生活中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会无形中增加我们的压力,那就是社会孤独感和社会孤立感。

社会孤独感更偏向于主观感受,孤独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。比如说,身边的朋友和熟人都很多,但是却没办法找到一个可以依靠、可以谈心的人,这就是社会孤独感。社会孤立感刚好相反,说的是客观上朋友和熟人的缺失,它指的是一个人没有太多的朋友和熟人,缺乏交际和社会生活的参与。

这两种现象,不仅会对我们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,严重的时候,还会造成各种各样的疾病。一项针对340万人的调查发现,社会孤独感让死亡率上升了26%;而社会孤立感,导致死亡率上升了29%。这项研究还证实,社会孤独感和社会孤立感对健康的影响,要比吸烟、肥胖或者酗酒对健康的影响更大。

城市越繁荣,我们的孤独与孤立的感觉就会越严重,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每天需要处理的社交关系太多太复杂了。

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·邓巴研究发现,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所联系的人,上限在150人左右,这个数字也被称为“邓巴数”。邓巴认为,人类的脑容量有限,大多数人最多只能与150人建立起实质关系,一旦一个群体的人数超过150人,成员之间的关系就会开始淡化。

但是,目前的大城市生活,让社交网络急速扩张,我们的微信、微博,各种视频网站上的好友远远超过了150人。这就意味着,越是在大城市生活,就越难建立一套稳定、长期的社交网络,这也就是为什么,越是身处大城市,孤独感往往越强的原因。

二、城市压力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?

1、影响心理

作者阿德里认为,城市压力的来源是复杂的,它带给我们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。我们选择在城市中生活,本质上是遵循经济学逻辑的结果,因为人总是想追求更优质的生活,城市里有更好的教育、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前景,收入也更可观;而且城市人口密度大、基数多,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。

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,我们要和很多性格、背景、生活方式都不同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,彼此磨合的过程,就很容易产生社会冲突和压力。但城市也是包容的,恰恰是这些压力,撑起了一个足够开放的生存空间,能将不同能力和天赋的人高效率地团结在一个群体中。

很多我们以为负面的城市元素,可能正是我们在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,最典型的就是“陌生感”。很多人说城市里人情淡薄,很怀念过去的社会亲密感和熟人社交。但作者在书中指出,城市的陌生感并不是坏事,在某种程度上,我们正在被这种陌生化的生活权利吸引和保护着。

今天我们的生活,几乎离不开形形色色的陌生人,我们不用担心自己不认识厨师、司机、医生、警察、环卫工人就活不下去,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城市中的陌生人,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资源。如果遭遇危险,也不必担心自己没有太多熟人,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如何找到对应的求助对象。换句话说,我们不需要亲自时刻掌控社交,陌生感会协调我们的生活。

除此之外,陌生感还会划出人与人之间的安全界限,即使在公共空间里,我们也可以自由行动。所以说,陌生感并不是缺乏社会关系的表现,反而是一种稳固的社会关系的呈现方式。我们和陌生人建立起一种无形的契约,保证彼此长时间、友好地相处,而不必担心各种风险。

陌生感还给予了我们匿名的生活,或者说给了我们不被打扰的权利,这是现代生活很重要的特点。一个可以匿名的城市,就可以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,包容不同的取向和性格,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一面,城市可以让我们保持自己的特别,又显得不那么特别。这其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们的压力,让我们可以在城市空间中并行,但不用被迫同行。

由此可见,我们其实是在陌生感上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秩序,在这个秩序下无须知己知彼,可以互不打扰。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·桑内特说:“一个开放的城市,能够提供给居民各种不同的体验,人们在相互合作和碰撞中会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,每个居民也能在这种体验中汲取能量来发展自我,这个城市也才能良性运转。”

2、影响生理

城市压力不仅改变着我们的心理状态,还会改变我们的大脑功能和结构。海德堡大学的教授迈耶·林登伯格做过一个研究,他从不同地区请来一些生活在大城市和乡镇的居民,进行分组测试。

这些志愿者被要求坐在摆满摄像机和麦克风的房间里,分别解答几道非常困难的心算题,在解答过程中,他们需要面对非常严格的评审团,还会听到评审团的各种负面评价,看到评审团脸上蔑视的表情,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志愿者感受到巨大的社会压力。

在实验中,林登伯格发现,生活在城市里的人,负责处理情绪的杏仁核显得更活跃,也就是说,那些在大城市中长大的人比在农村长大的人的杏仁核反应更强烈,对社会压力更敏感,相应地,面对这种压力时的调节能力也更强。这也就是说,当我们的大脑经历过了更多的社会压力时,压力处理系统也会因此变得更强更快。

三、如何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?

首先需要判断我们受到的城市压力有多大,书中说,判断城市压力大小可以用一张“心理地图”作为参考。具体做法是,闭上眼睛,想象一下你所在的城市,或者在纸上画一画你的城市,要尽可能多地想象或画出城市的细节,比如具体的街道、桥梁,甚至是路边开的商铺,这些细节越多、越清晰,你在心理上,就会越接近这个城市,对这个城市的掌控感也就越强。相反,如果你只能回想起一个城市的轮廓,或者模糊的局部信息,那就说明,这座城市给你的压力有点大。

除了熟悉和想象你的城市外,还要去谈判、参与和占有你的城市。这话怎么理解呢?在作者看来,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使用城市空间,但城市同时也在被所有人使用,所以我们需要在公共空间上不断地进行谈判。谈判,就是把自己看作城市中活跃的一分子而不是局外人,看到不合理的地方,不会想着去习惯和适应,而是主动去塑造你的生活空间。

这里的谈判,其实更多的是指我们在城市中遇到的小事件,在谈判的过程中,我们将城市压力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,学会妥协和贡献。也是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逐渐享受到城市带来的好处。

谈判可以帮我们不断探索城市生活的边界,而我们自己也需要不断培养对城市的兴趣,找到与所处城市的连接方式。要做到这一点,第一步就是要克服恐惧感,走出家门,去参与和占有我们的城市。

这里占有不是物质意义上的占有,而是在心理上觉得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我们的,连同它里面的人,它的文化,它的建筑。作者阿德里把这种参与和占有城市的能力,称为“狩猎本能”。他说:“城市中的文化不会主动找你,它需要被寻找、被使用,谁拥有了这种狩猎的能力,城市就对谁有利,否则,外面的生活再精彩刺激,也和你没关系。”

所以说,从古至今,城市压力一直存在,有人走,有人留,选择城市,就是选择命运。

结语

以上就是《城市与压力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。

在这本书里,我们首先了解了城市压力的来源,然后探讨了城市压力带给我们的各种影响,以及我们可以从城市中收获什么,城市压力是一直存在的,也正是因为有压力,城市才更具魅力。

正如书中所说:“在城市中,不同的种族、宗教、性取向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城市生活所需要的多样性,它让人们有家的感觉,只有在这种背景下才能产生像社区这样的东西,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和周围的人就我们的环境进行交流。”

【编辑:曾子墨】

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,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。

相关内容:

《上山下乡: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》|上山下乡运动始末。

《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》|为什么说大城市是天然的多样化的发动机?

《落脚城市:最终的人口大迁徙与世界未来》|落脚城市是如何推动城市文化进程的?

《废品生活》|城市“边缘人”是怎样生活的?

《规模》|生物、城市、公司和扩张规律是什么?

《小偷家族》|正义如何定义?善与恶的界线在哪?

《城市的胜利: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、智慧、绿色、健康和幸福》

《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》|中央财办的专题研究报告。

【碧血丹心】《陈云传》(上)|陈云的早期革命生涯。

《人类的明天》|如何让糟糕的世界变成美丽的花园?

上次推送内容:

《落脚城市:最终的人口大迁徙与世界未来》|落脚城市是如何推动城市文化进程的?

【严选好书】创业不等于闯业,2020你需要的是信心和理性。

《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》|格鲁夫教你高产出管理。

【严选好书】年轻时,一定要拒绝和谁交往?

本次推送:

《 城市与压力:为什么我们会被城市吸引,却又想逃离》|我们如何应对城市压力?

【严选好书】你贩卖时间的方式,决定了你的收入上限。

《管理成就生活》|管理的六大原则、五大任务、七大工具。

【严选好书】一个底层逻辑,就能搞定所有问题。

下次推送:

《 陌生人溺水》|如何做到得他但不伤己?

【严选好书】开始高度自律的人,有这四个变化。

《整合:实现商业转型的7大法则》|如何搭建价值生态体系?

【严选好书】与其羡慕别人,不如爱上自己。

(语音、文字、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,老农整理)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品卷一族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